杀菌剂

全球第一的杀虫剂王者:氯虫苯甲酰胺专利到期后杀虫剂市场格局如何变?

  随着2022年氯虫苯甲酰胺化合物(康宽)专利保护过期,国内上下游农药企业纷纷开始投建新产能、报登新产品,氯虫苯甲酰胺迎来又一波爆发热潮。

  氯虫原药的国产化,对于制剂企业来讲,最直接的感受应该就是价格实惠公道了,从每吨240万元的价格到现在41万元左右的价格,对杀虫剂市场格局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超高性价比就是氯虫成为顶流的流量密码。

  截至目前,氯虫原药证件有13个,已申报环评产能86000吨以上,原药厂家争先布局。

  氯虫国产化后,2023年4月份之前的生产集中度是比较高的,5月份以后,像红太阳等产业优势显而易见的厂家新增产能逐步放量,富美实工厂也在逐步扩产,加大了氯虫的供给量。

  国内制剂企业布局新的赛道。目前混剂证件达到78个,单剂30个,前期拿到跨国公司授权的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借助证件差异化策略,瓜分市场红利。等待新下证的企业也不在少数,随时准备在未来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康宽自2008年上市以来,已在整个世界100多个国家进行销售,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农化市场,优良的杀虫效果使其成为杜邦公司的明星产品、全球第一大杀虫剂。

  2017 年该产品被富美实公司收购,其有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注册以及数据包,均被转移到富美实公司。2017年康宽全球市场销售额达到14亿美金,2018年销售额15.9亿美金,2019年康宽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7.5亿美金,且从始至终保持杀虫剂市场销售额第一的位置。随着国产氯虫苯甲酰胺的拉动,国内相关证件登记的增加,氯虫苯甲酰胺全球市场销售额有望快速达到20亿美金。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靶标涉及到鳞翅目的螟蛾科、柱果蛾科、卷叶蛾科、粉蛾科、菜蛾科、麦蛾科、细蛾科等,以及半翅目的桃蚜、棉蚜、马铃薯叶蝉、银叶粉虱等害虫,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且对鞘翅目象甲科、叶甲科、双鳞翅目潜蝇科、烟粉虱等多种非鳞翅目害虫,以及咀嚼式口器害虫均有效。应用作物包括大豆、果蔬、水稻、棉花、玉米以及其他特种作物等。

  氯虫苯甲酰胺具备优秀能力的内吸性、渗透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对各种鳞翅目昆虫均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药剂喷施到植物根茎叶后,害虫通过取食后经胃毒而死亡,这种作用方式药效发挥效率高、持效期长;也可以虫体接触到喷施药剂,通过药液渗透进入虫体内,使害虫死亡(即触杀作用)。氯虫苯甲酰胺优秀的渗透性,即使在作物叶片正面施药,也可以渗透到叶片背面杀死靶标害虫。此外因该药剂具有耐雨水冲刷能力,即使施药后降雨或灌溉,仍能保持优秀的杀虫效率。

  除对家蚕剧毒外,氯虫苯甲酰胺对鸟、蜜蜂和鱼类均为低毒,尤其对鱼类安全,很适合在养殖稻田套养鱼类的莲藕田使用,这是其他很多农药都难以做到的。

  氯虫苯甲酰胺与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可与阿维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蚜酮、甲维盐、虱螨脲、茚虫威、虫螨腈、呋虫胺、杀虫单等复配,效果较好;另外,还可与杀菌剂丙环唑混用,扩大杀虫谱、提高杀虫效果的同时又可减缓抗性的产生。

  2022年注定是氯虫苯甲酰胺郑重进入国产化的元年,量产后预计氯虫苯甲酰胺国产原药价格较进口原药将有着非常明显优势,在国内制剂终端市场性价比愈发突出,并大概率抢占其他杀虫剂的市场占有率,成为打破国内现有杀虫剂市场格局的破局者和重塑者,甚至有可能实现降维打击。

  氯虫苯甲酰胺的出现对大田作物用药如水稻杀虫剂中针对鳞翅目的单剂产品;用于经济作物、果树的传统杀虫剂都会产生冲击。而氯虫苯甲酰胺在地下颗粒剂登记的增加以及国产氯虫苯甲酰胺的性价比,对于药肥市场的冲击也将是可预见的。2023年对于国产化氯虫苯甲酰胺制剂来说是很重要的市场导入期,而对于众多制剂厂家来说,能否抓住氯虫苯甲酰胺的热度这不可多得的机遇?能否分到氯虫苯甲酰胺市场的一杯羹,登记证件取得的进度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预计2023年下半年以及2024年将是氯虫证件的集中下证期,可预见未来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建议各企业在证件差异化、渠道推广、终端技术服务、品牌营销方面,构建自身的护城河,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应对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

  氯虫苯甲酰胺经过15年的销售推广,防虫效果深入人心。2023年,在药肥市场,必将掀起一股新热潮,或将开启杀虫剂市场新格局。目前氯虫市场主流价格为每吨41万元左右,随着国内原药、制剂企业加快市场的布局,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影响氯虫后期走势的重要的条件,乾坤未定。

  对于未来的预测,其实没有人能够看得到未来,但能够正常的看到的是什么在影响着未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是什么影响着杀虫剂的未来江湖,杀虫剂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对此,笔者总结出三点。

  第一,杀虫剂市场是最好做也最难做的。杀虫剂配方简单,容易推广,效果直接;门槛虽低但是做好很难,谁都能做出杀虫剂的稳定配方,但是“天花板”不容易突破。小虫市场、隐蔽性害虫(地下危害、钻蛀性)、快速移动型害虫(蓟马、粉虱、跳甲)等都有很厚的边界墙。

  第二,杀虫剂产品生命周期短。病害和杂草抗性产生较慢,因此杀菌剂和除草剂产品能有很长的生命周期,如保护性杀菌剂、灭生性除草剂等,都可以做长期规划、做品牌布局。害虫因其生物学特性导致抗性产生快,杀虫剂产品需要快速迭代,对于跳甲、蓟马、小菜蛾等多代次发生的害虫甚至需要2~3个月升级一次配方(调整助剂或配比)。

  第三,杀虫剂容易打造爆品,能够出亿元大单品。杀虫剂一旦在配方上、成分上有突破,就可以打造出当期爆品,快速上量,如曾经的锐宁、蓝锐、全铲、康宽,近几年的透皮、虱螨脲、虫螨腈,以及去年的佰靓龙,今年的格力高,都是大爆品。

  影响杀虫剂的环境变量有哪些呢?作者觉得也恰好有三个,当然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是虫害发生的周期性不确定。主要是迁飞性害虫,受种植结构、天气条件、迁飞地用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地虫源在越冬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也大于病原体或杂草种子。

  二是害虫抗药性发生的跳跃性。时间的跳跃性——如防治跳甲、蓟马的药剂在3月份使用和8月份使用效果会差很多;空间的跳跃性——小菜蛾、甜菜夜蛾是最典型的,南北方抗性不同,不一样的区域抗性差异大。

  三是种植大户用药水平和习惯不同。见虫打药,这是杀虫剂与提前预防的杀菌剂和定时使用的除草剂很大的不同之处。农户往往存在“有虫就打药、没虫不预防”的不良习惯。

  其实,还有一个变量也在影响着杀虫剂江湖,甚至有可能改变其格局,那就是——新品种、新组合。2008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专利杀虫剂上市或专利到期;前面的数据也说明杀虫剂中复配产品是单剂的2倍,杀虫剂组合远远多于杀菌剂和除草剂。

  叠加因素影响下,杀虫剂江湖更加扑朔迷离,对未来的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更难,对登记方向或登记对象的把握更难,对登记或推广品种的选择更难。